アピタ ピアゴオリジナル<世界の国旗トミカ>トヨタ2000GT カメルーン国旗タイプ
APITA PIAGO 〈世界國旗多美車〉第 34 彈 TOYOTA 2000GT (喀麥隆國旗仕様)
(越南製 出廠日期: 2019 年 1 月 14 日)
2019 年 3 月 23 日発売
APiTA·PIAGO 於 2013 年度推出以「世界國旗」為主題的特注車模,利用先進的移印技術把各國的國旗樣子熨上車模上, 第 34 彈的國旗主角為「喀麥隆國旗」,車款仍然是以 TOYOTA 2000GT 為主角,車身上除了喀麥隆國旗的樣子外,更特別印有數字 34 字樣。
喀麥隆共和國 (REPUBLIC OF CAMEROON),簡稱喀麥隆 ﹝CAMEROON) ,是位於非洲中西部的單一制共和國。喀麥隆西方與奈及利亞接壤,東北與東邊分別和查德與中非相靠,南方則與赤道幾內亞、加彭及剛果共和國毗鄰。喀麥隆的海岸線緊依邦尼灣,其屬於幾內亞灣及大西洋的一部分。喀麥隆由於其地質與文化的多樣性,而有「小非洲」美譽,其自然地理風貌包括海灘、沙漠、高山、雨林及熱帶莽原等。當地的最高峰是西南部的喀麥隆火山,大城市則有杜阿拉、雅溫得及加魯阿等,並棲居了超過 200 個種族與語言族群。喀麥隆以其國家足球隊及本土音樂風格著名,其中又以馬庫薩與比庫西最為人知。喀麥隆的官方語言為英語與法語。
喀麥隆最早的居民是俾格米人的巴卡部落。說班圖語的族裔最也早起源於喀麥隆的高地地區,但在歐洲人入侵前,大部分已經遷走。到 1884 年為止,國王—杜阿拉(DOUALA)是喀麥隆當地最具有權力的來自非洲本土的君主。
在 1472 年,來自歐洲的葡萄牙海員已經開始在喀麥隆的海岸登陸。喀麥隆這個名字源自於盛產蝦的武里河,以前這條河曾經被命名為蝦河(Rio de Camarões)。從 1520 年起,這裡開始與葡萄牙進行象牙、棕櫚油、原料糖貿易交易。這期間,販賣黑人的奴隸交易在這裡從未興起。直至 1820 年,販賣黑人奴隸貿易在喀麥隆也開始相繼興盛起來。最終在 1840 年 7 月 10 日,國王魯道夫·杜阿拉與英國簽署在世界範圍內全面禁止販賣人口、奴隸的公民條約。作為對比,美國在 1865 年、巴西在 1888 年才全面禁止販賣人口、奴隸。
在 1919 年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中,儘管喀麥隆在國聯中正式獲得一個議席,但這個席位還是被交給英國、法國託管。不久,喀麥隆領土的 5 分之 4 被法國所託管,餘下的地區歸為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當時英、法託管的被分割為兩部分的喀麥隆轉為由聯合國託管。聯合國的目標是:希望逐漸使喀麥隆達到實現自治。但從這後直到 1957 年的時間段里,喀麥隆的局勢一直非常混亂,法國託管區一直在為爭取獨立鬥爭。終於在 1957 年 5 月 10 日,任命安德烈-馬利·姆比達為總統。
1972 年喀麥隆通過改革,國家由原來的聯邦制改為聯合一體的共和制。 1982 年 11 月 6 日總統—阿希喬退位,繼任者政府前總理保羅·比亞成為新的喀麥隆國家元首,以及統一黨喀麥隆民族聯盟(UNC)的主席。 1984 年比亞贏得大選,並挫敗一場可能發生的政變。在之後建立起的新統一黨喀麥隆人民民主運動(RDPC)中,比亞承諾要使喀麥隆全國實現更多的社會公平以及民主。在 1988 年的大選中,比亞又一次贏得多數,這期間他沒有遇到任何競爭對手、候選人。由於 1980 年代他的政府遇到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社會問題,這些事情重創比亞和他腐敗的內閣。慢慢的喀麥隆國內對新聞、出版自由的呼聲越來越大。在允許新聞、出版自由化之後,喀麥隆誕生許多批評類的報紙,而且反對派也逐漸強大起來,使得在 1990 年代初期,喀麥隆的局勢變得非常動盪,並經常出現軍隊政變。由於受到反對黨派的壓力,總統比亞決定在 1992 年實行自由大選,結果是:比亞再次贏得大選。
2008 年,喀麥隆的人均 GDP 估計為 2,300 美元,是最高的 10 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之一。主要出口市場包括法國、意大利、韓國、西班牙和英國。喀麥隆是中非國家銀行(其中主要的經濟體) 、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和非洲工商業法規一體化組織的成員國。
喀麥隆通行非洲法郎。官僚主義、高稅率和地方腐敗阻礙了私營經濟的增長。估計2001年的失業率為30%,並且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國際極端貧困線以下,每天收入為 1.25 美元( 2009 年)。自從上世紀 80 年代末期開始,喀麥隆遵循由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倡導的計劃而去減少貧困、促使工業私有化和加快經濟增長。旅遊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部分,尤其在濱海地區、喀麥隆山周邊和北部地區。
喀麥隆的自然資源十分適合農業以及樹木培植的發展。據估計有 70% 的人口從事農業, 2006 年的農業產值約佔 GDP 的 45.2% 。許多農業活動僅僅依靠當地農民用最簡單的工具完成,並且只維持在最低生活水平的層次上。他們賣他們剩餘的農產品,並且有一些人主張分隔農田以用作商業用途。城市中心區的人們尤其依賴於這種農民經濟,依賴於他們生產的糧食。濱海地區良好的土壤和氣候促進了香蕉、可可、油椰子、橡膠和茶葉得到更加廣泛的商業性種植。在內陸的南喀麥隆高原,經濟作物包括咖啡、蔗糖和菸草。咖啡是西部丘陵地帶的主要經濟作物,而北部地區的自然條件更加適合棉花、落花生和水稻的生長。依靠農產品出口使喀麥隆更加易受農產品價格變動的衝擊。
牲畜飼養更是遍及全國。大約有 5000 人從事漁業,每年生產 2 萬噸的海產品。另方面,商業化的野味貿易已經超越森林砍伐,成為威脅喀麥隆野生動物生存的首要因素。
南部的熱帶雨林區有豐富的木材儲備,據估計覆蓋了喀麥隆總陸域面積的 37% 。然而,許多大的林區難以深入開發。伐木搬運業主要由外國公司經營,他們每年向政府繳納 6000 萬美元的開採許可金,法律則要求木材開採要安全並且符合可持續發展,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原則。不過事實上這個產業卻是喀麥隆國內管制最少的行業之一。
1. 包裝盒正面。
2. 包裝盒背面。
3. 包裝盒側面。
4. 開封處。
5. 左側車身。
6. 右尾側車身。
7. 車門開啟樣子。
8. 左面車身。
9. 右面車身。
10. 車頭。
11. 車尾。
12. 造型照。
13. 車頂。
14. 車底。
15. 車身特寫。
16. 喀麥隆國旗。
17. 車模硬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