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聲人語8------(號外):<對決>(撰文者:《謊報》主筆止痕)
對決
近來,我們的H城風起雲湧,兩大陣營逐漸成形,是諸神對戰,還是群魔亂舞,既似上演西門吹雪決戰葉孤城的一幕,更似甲賀對伊賀的命運對決劇目一樣;不過誰是誰非、誰對誰錯、誰黑誰白、誰忠誰奸、誰正誰邪,似乎不容易讓人辨識!
逃──移居他方尋找伊甸園,是否唯一出路?[1]「命運不得我挑選,前途生死自己難斷,茫茫滄海身不知處,落葉歸根是家園。人如滄海柳葉船,離群隱居自己情願,前途偏偏多挑戰,若問吉凶,我亦難判斷?」這一首歌曲,是否反映了今天我們H城的第三類人的心聲。
甚麼是「第三類人」,就是不左不右不歸邊,美其名或稱沉默內省,惡其名或曰明哲保身;但在「非我族(友)類,其心必異」的時勢下,結構主義二元對立的命運終極矛盾中,[2]有誰會認作「第三類人」?君不見被戲稱「小三」的,都是兩面不討好、兩面不是人嘛?例如:戴望舒與魯迅在三十年代的強國中筆戰,因為戴望舒當年寫信給魯迅時提到「第三類人」的說法,提出文藝創作者是否一定要歸邊?難道不是左就是右?不能有第三類人嗎?這,似是對應了當下H城政治二元角力悶局的潛台詞。
唉!都是那一句:「難為正邪定分界」。不過,為了讓大家認識當前局勢,我還是勉為其難地唱獨腳戲:(以下劇目分類,純粹創作,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組織隊員職司 |
向左走(或相關組織) |
向右走(或相關組織) |
大前鋒 |
愛H力 |
人民力/社民連 |
小前鋒 |
H家長聯會 |
學民思潮 |
中鋒 |
民建聯/建制派 |
泛民/公民黨 |
後衛 |
一切向左走力量 |
一切向右走力量 |
幕後意識型態指導 |
阿爺 |
獨立論派/城邦論派 |
宣傳指導 |
太公報/文匯報 |
蘋果報 |
出場教練 |
幫港出聲 |
佔中 |
外援 |
中字系 |
美字系 |
本來,我想用山田風太郎「十對十」的說法,[3]但要勉強地湊數,實在無謂。而從上表可見,在兩陣組員對決中,各有其職司,各有其功能,聰明的你,或許一看已明白;或作一些補充,更易「對號入座」。
顧名思義,「大小前鋒」,當然是要在前線上衝鋒陷陣,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用盡一切法律人情道理所能容忍的方法,進行肢體抗爭,或口水戰爭。職司「大小前鋒」者,還有「出場教練」,都是「武鬥」的主力戰將。
「中鋒」,坐鎮其中,通常是大將之流,指揮作戰,當然有時也充當側翼,發動奇襲。兵法有云:「奇正相生」,通常發動奇襲的,都會是這一類型者。
「後衛」,還包括「後備力量」,因為種類繁多,而且是兩陣曠日持久戰爭的「秘密生力軍」,所以難以估計還會有甚麼名目會派上場來。
「幕後意識型態指導」,即大腦,「阿爺」僅是一個總稱而已。凡一切愛國愛黨愛之流,都是會維護現有政權的。那麼,其相反者,當然要搞「獨立」、搞「破壞」、搞「分化」、搞「干預」之流,為這樣的一個「派對」(Party),搞搞氣氛!
「宣傳指導」,把「幕後意識型態」具體化、口號化,是「文攻」的重要軍力。因為「武鬥」並不會天天上演的,通常都要有「良辰吉日」才出動;但「文攻」,卻可以天天在報章傳媒發聲。在著重包裝宣傳的今天,在「三人成虎」、「曾參殺人」的H城裏,「文攻」真是一種殺人於無形的「重型戰隊」了!
還有「外援」,當「明爭」早已上桌,進入白熱化階段的時候,「外援」卻也稍稍地在桌下「腳來腳往」了。「暗鬥」是需要外援的,也涉及H城外的複雜交錯的勢力。由於太多未知之素,這裏暫且不談了。
常言道:「畫鬼容易畫馬難」,因為馬為世人所認識,既要形似,又要神似,實在太難共識!但鬼呢?各人心中皆有,也各有其的形貌和理念,故此說:「畫鬼容易!」所以,上文提及的「第三類人」,有必要重新定義及修正。
首先,「第三類人」之外,並非意指一定有「第一類人」和「第二類人」,因為太難分辨,就像上表的「向左走」、「向右走」,隨時隨地見風轉舵,忽地左忽地右,偶爾左左,忽然右右,就像畫馬一樣,你說馬我說非馬。因此,「第一類人」隨時可以是「第二類人」,反之亦然;所以,「第三類人」就真的命中註定是「小三」──兩面不是人,兩面不討好了!
「第一類人」和「第二類人」可以忽左忽右,而且遇到突發事情,又可以隨時變身為『第三類人』──溜之大吉。理論上,他們是「鬼」才對,但他們卻自稱為『人』;明明是人的「第三類人」──既不左又不右,反而成了鬼──因為大家太容易裝扮了!
咦!123DoReMi,越亂越說,越說越亂,難道我已經思覺失調了!我我不是鍾馗,又怎麼能分辦人鬼,更遑論妖魔怪獸、魍魎魑魅?可惜的是,我只是一個,有心無力的書生;既不能迴狂瀾於既倒,更遑論障百川而東之;論文論政,百無一用!茲奉上黃仲則《雜感》,聊以安慰: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書生,無論前前後後,左左右右,上上下下,方方圓圓,怎生都是百無一用的!
[2] 參考自李維斯陀的結構主義的「二元對立關係」,http://www.nhu.edu.tw/~sts/class/class_02_1.htm。
[3] 參考山田風太郎:《柳生忍法帖》中,甲賀與伊賀的十對十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