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
提起口罩,想起臉譜,想起了梁實秋的散文<臉譜>,其中說:「不要以為一個人只有一張臉。女人不必說,常常“上帝給她一張臉,她自己另造一張。”不塗脂粉的男人的臉,也有“捲簾”一格,外面擺著一副面孔,在適當的時候呱嗒一聲如簾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副面孔。」飽諳世情,看慣變臉的工夫;但不知何時,現代人退化至不用臉譜、不用變臉,卻竟要口罩。
前幾天看電視新聞,看見一排年青人被安排在記者會上會見傳媒大眾,印象中,他們幾乎都戴上了口罩,遮著臉孔,僅露出雙眼。起初,我誤以為是甚麼青年集體毆鬥之類的事件;很快地,我就知道原來他們是「現代書院中文科校本評核集體抄襲事件」的「涉嫌受害者」──那些被取消了中文科成績的學生,緣盡於今屆大學聯招的「苦主」,在訴苦![1]
其中一個戴上口罩的學生發言,說自己雖然有不對的地方,但卻是被老師、學校所誤導,並要求有關人士出來道歉等等……印象中,內容或許有出入,但應該不會相差太遠。而我,望著電視機的螢光幕,忽地只見到口罩……又口罩……再口罩……難道,他們集體患病了?
究竟,香港人甚麼時候有事沒事都會戴上口罩,或許是二零零三年沙士期間吧?當年,人們對於沙士疫病一無所知,所以那時候,人們才會戴上口罩,是基於預防疾病,還是對疫情無知?是基於公眾禮儀,還是集體無意識?我不免胡思亂想起來了……
但幾曾何時,即使沒病沒事,人們也會戴上口罩?在我的印象中,好像是在緋聞中,在出入法院,尤其在面對公眾傳媒的時候?肇事人士,有理沒理,有病沒病,有事沒事,總之,就是口罩,還會配上了一頂鴨舌帽呢!我常發奇想:早知如此,就轉行做跟口罩和鴨舌帽相關的生意啦!
口罩,妙用不只在於預防疾病傳播,還在遮羞?古人曰:「知恥近乎勇」,若如是,又怎需要用上那一塊「遮羞布」。古人又曰:「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古人的「三達德」──「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無懼。」這些,都強勝於臉譜、變臉,更不用說口罩。至於,事件中的「持份者」眾多,具體的有:學校、學生、老師、家長及議員(是為了爭取上鏡機會?還是為了甚麼?),抽象的有:「商品」、「道德」、「社會」及「文明」?其實「持份者」一詞,在這裏不好用;「輸家」才對,因為對任何一方而言,都是輸了!
當學校不再是學校,學生不似學生,家長演化成為「怪獸」、「直升機」……當社會以「商品」、「賺錢」為基準、表面的風光作為成功的指標……當「道德」被「Plausibility」的時候,一個又一個口罩,一頂再一頂鴨舌帽,不安中的文明,更在崩解!
忽地,我也想給某陳氏長官,送上一個口罩;因為,無論他如何變臉或「膠臉」也好,都及不上一個口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