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聲人語0
繆思的序言
在未完成原稿的情況下,先行寫此序,對我而言,是萬不得已的。何解?
因為,我初步估計,《天聲人語》至少可分兩部,每部約有多個小故事串連起來,由五萬字至十餘萬字。由多個短篇組成長篇,也是情非得已。皆因時間、心力跟現實問題的考量,而且我並非職業寫小說的。對業餘且無名的我而言,根本無法和余光中筆下所說的大詩人、大作家相提並論,更遑論要花時間、心力於並非糊口維生的事業上!儘管,歷史上有不少偉人,可以作為我的精神支柱,像梵高、貝多芬,但歷史未必會重複的。
我寫此序,有點兒像遺囑一樣,古人不是有未死卻先立墓誌銘的做法嘛……我也怕會半途而廢,而支持我創作下去的,卻竟然是這樣的一個殘酷世界!
每當山行時,繆思來訪,給我的靈感的良藥,這個故事也是不請自來的。
「天聲人語」,是日本一份報章的社評的名稱,好像是產經或朝日,我都忘記了。「天聲人語」,很適合應用於這部小說的主題。天聲,我意謂是天籟無聲;人語,卻是複雜有誤的。不用拉康、索爾緒、佛洛依德說語言本身的問題,就是中國古人也曰:「是故惡乎佞者」、「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又曰:「不學詩無以言」,在在說明了謹言慎行的道理。可惜的是,今天人們總喜歡說話,卻又不負責任。
我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塑造了月──一個不多言(不懂也不喜歡人語?)而能跟動植物昆蟲溝通的故事主角。
無可奈何的是,網絡小說不宜長篇大論,一篇字數太多的小說,再好也會讓人望而卻步。所以,在篇幅上,每一個單元故事,不多於三千字,也符合了小小說的格局。因為有了這樣的局限,每期的主題必須明快,以及人物的刻劃,也要鮮明。主題上,以現實跟幻想的揉合,帶出在世的無可奈何,以及幻想出世的痛快淋漓,這是我的希望!
我的希望,當然是多一些人來看;現實上,我卻心知肚明的。本來沒期望,何處惹塵囂?
即如山行,時晴時雨,中途卻沒退路,後退不得,只能硬著頭皮,迎難而上。又如我的一次山行經驗──前面有野狗狂吠,後面有野豬的「胡胡」警示。在那一刻,你若是我,你會如何是好?嘔心瀝血,苦心孤詣,又所謂何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