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質與公共圖書館之間,關係是密切的!當你看見近幾年十大非小說類的圖書借閱情況,全都以旅遊天書「名列前茅」時,不知道有何感受?
尤其,近年來,在 “劣幣驅逐良幣” 、“劣書蒙混好書”的情況下,好書在圖書館反而容易被庫存閉架---就像Carl Sagan(1934-1996)的《Cosmos》、張系國的《星雲組曲》等我所見過的---全都要找圖書館管理員代我找而不見於書架之上。於是,越來越多新出版書本霸佔了書架上的空間;但它們卻不知是否好書、劣書---你必須一讀且要有非常批評性思維;否則浪費時間是小事,輕信迷信事大。試問孩子如何在難得一遊圖書館的時候,又能遇上了好書呢?
今天孩子打手機多(註:有多少人會看電子書、網上好文章?),捧書閱讀少;非常多的書是令他們望而卻步,非常混亂的訊息也令他們寧可放棄不讀。吳晗有文曰:<古人讀書不易>,因為古人得書不易,一旦得書即深入研讀,故能流傳者多是好書且易辨別;而今天呢?第一,大型賣書的地方被潮流書、暢銷書攻陷,孩子進去是買書除了娛樂之外,又會否買了 “偽科學” 、 “偽知識”而被誤導、輕信---一如大前研一的<低IQ年代>所言?
而這一種危機,又是否正在全球的公共圖書館裡蔓延起來,就像我在Weshare裡曾指出Helen Fisher的<Why Him ?Why Her?>---如果不作批判性閱讀,你很難找到此書毛病[1] 。又如<洗腦:操控心智的邪惡科學>(Brain Wash: The Secret Hostory of Mind Control)---一直都在架上---但此書有危險的,此書作者更在後序中假設了一個情況:如果你遇上恐怖份子,你會否對他們用上極刑逼迫他們說出炸彈所在?問題是假設,而且只一廂情願認定對方是恐怖份子卻沒證據。(總之,閱讀也要小心,一如書名不要被它洗了腦?夠諷刺吧?)
相反如Carl Sagan(1934-1996)的《Cosmos》[2]這樣的好書,因為寫於1980年代(中譯為2004年,加入了很多譯註,豐富了原書不足及落後之處。)而被人們少了借閱而要閉架了。反而,偽科學的地心說(非小說類)卻可以在架上找到,這又是什麼道理?
究竟,如何利用圖書館才好?比如說:我讀了一本好的科普書,如Richard Darwins<上帝的迷思>,找出其中的延伸閱讀或推薦好書,如此順瓜摸藤地找出可以一讀的好書。各位試試看。
[1] http://www.weshare.hk/tokyoboy/articles/4685676
《Why Him?Why Her?Finding Real Love by Understanding Your Personality Type》(《我們為何戀愛?為何不忠?》海倫費雪(Helen)
[2]此書索書號是323.9 9060,是閉架要由圖書館人員到倉庫取領,你不能夠在書存上找到的。
地心說是偽科學,難有證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