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ignificant of Liberal Studies:Think Stake-holders with Empathy
我們學習通識教育(Liberal Studies) ,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以同理心(Empathy)作多角度思考。「Understand」這一個英文很有意思的,意指站在腳下的角度去看去聽去感受,但如果我們只偏看、偏聽、偏執一邊,我們無法看見其他角度的景色。
同理心(Empathy),跟同情心(Compassion)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是能夠以身同感受的思考角度,去觀察、感受各不同持份者(Stake-holders)的立場、背景及所思所感;如果能夠作出各種的平衡,這當然會更佳!同情心,卻有可能以上望下、以大護小的心態,以一種從高向低的思考角度及方式來看,既不能作出平衡思考,反而有可能助長自我優越的意識。所以,教導學生訓練同情心的同時,也宜向他們灌輸同理心的多角度思考能力。
TVB有一個「軟性時事」節目叫《東張西望》(Scoop) ,我們稱它為「軟性時事」(Soft-News)是因為它不像新聞報道一樣需要採取中立持平多角度平衡報道;但亦因為這樣,該節目容易流於單一角度思考,而且會有煽情、不分皂白等可能性。
最近,該節目先後做了一些訪問,例如:2021年1月12日有此一段<東張西望 | 眼疾伯伯 | 公屋欠租被收回 | 獲重批租約 | 街坊送物資渡寒冬感暖意 | 將軍澳 | 景林邨>(註:看上片段)
事緣該伯伯上年四月回鄉掃墓,滯留內地,因為未能及時交租,導致被政府房屋署收回該單位。當然如果站在伯伯角度來看這片段,這當然是可憐及可同情的;然而若從多角度思考、同理心來感受,你即會發現很多問題:
第一,伯伯為何事前不好好跟房屋署溝通,打一個電話即可?第二,因為欠租及失聯多月,於是房屋署只能收回該單位,並打算向輪候多年的其他「持份者」出租---大家亦要思考這一個「持份者」啊!第三,有人反駁說把伯伯的所有家私丟掉太可憐,可是請問哪裡地方來放置他的家私?若然人人如此,豈不天下大亂?第四,難道伯伯就沒有個人責任嗎?
該片段主持亦有向房屋署查詢,為何會把伯伯的家私丟掉;但整個節目、主持人都沒有提及欠租的責任、伯伯失聯的問題---伯伯說有寄信回來但信件寄交不到?但整個節目、主持人亦應該作出平衡報道:告訴所有居住公屋持份者應該準時交租、不要失聯過久,而且亦可以通過自動轉賬交租,並為輪候多年公屋的持份者作出同理心的說明!
單一角度報道,並以煽情方式包裝節目;當然可以搶觀眾眼睛、博旁觀者的同情心,但其他的持份者的困境又如何?我們的同理心又怎麼樣處理?
以上僅是冰山一角,問題點是今天香港傳媒如何作出報道:筆者已說過多次---How-to-sa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to-say!今天香港傳媒的生態是為了收視可能會去得「好盡」,譁眾取寵已是閑事,更有可能混淆視聽,甚或顛倒黑白,以致於捏造新聞、惹事生非---完全超出了新聞專業的範圍?
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也正正是通識教育為學生訓練以同理心(Empathy)作多角度思考的重要理由!
後記:
原來,以上片段還有後續:話說伯伯的家私中有一套很有紀念及值錢的郵票,現在不翼而飛;但後來房屋署終於回應,原來在收拾失聯欠租的單位時,有關人士會把所有東西拍攝紀錄下來…於是,這位公屋伯伯似是收聲了,再沒了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