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沉百踩乃現實殘酷,近年來的活地阿倫(1935.12.01-)可算是一個「活見證」?不知道是否因為活地阿倫捲入「#Me too」運動的醜聞(被人指控) ,連電影新作《情迷紐約下雨天》(Rainy Days in NewYork, 2019)且被惡評「倒退之作」;並且無法順利在美國發行,加上部分觀眾和影評杯葛,又給他說「江郎才盡」……這些都會令現年快84歲的活地阿倫非常沮喪?
忽地,想起了活地阿倫曾在《紐約客》發表過一短篇小說《排斥》(2003) ,非常誇張搞笑的,簡介如下:
波瑞斯。伊凡諾維奇(其姓氏暗示外來移民?)非常希望他的3歲兒子米夏,能夠入讀著名曼哈頓幼兒所,可惜願望落空。這下子好了,如何面對一眾同事---美國著名第五大投行「貝爾。史登」(The Bear Stearns Companies, Inc.,NYSE:BSC)?
星期一,不知為何公司同事人人皆知他的兒子的事情。同事席米諾夫更落井下石,說之前有知名投資銀行家因為兒子進不了有名氣幼稚園而被逼後來兒子5歲時送入公立學校,結果18歲時兒子的玩伴不是讀耶魯、哈佛,就是長春藤聯盟學府(Ivy League)。而他的兒子只能……席米諾夫還恐嚇波瑞斯。伊凡諾維「一輩子註定很淒慘」!
而3歲兒子米夏失敗原因,居然是因為不懂唱<Do you know the muffin man?>(註:The Muffin Man 是 Kids Songs 亦係Super Simple Songs) 於是,一家人為此而大吵一頓;妻子安娜更怨言:「我一家犯了滔天大罪---也許是買得太多Prada鞋…」
本來,他們還有一個第二次口試的希望,只要波瑞斯。伊凡諾維能夠給該校「內線交易」或跟金錢有關的…但天意弄人,米夏在口試前心愛的金魚死了因而影響了心情,結果…
最後,波瑞斯。伊凡諾維奇一家三口窮到要入住遊民收容所,而且在那裡遇見了更多的小孩被名校拒收的家庭,而波瑞斯。伊凡諾維奇終於悟出一個道理:曼哈頓原來不適合人居住的。
以上一篇小說後來收入了《Telling Tales》(2006)一書之內,由娜丁。葛蒂瑪登(Nadine Gordimer,1923年11月20日-2014年7月13日),南非女作家,199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主編的。
活地阿倫是美國少數有深度幽默感的人,無論小說或電影,都有一種風趣幽默的內涵。好像《排斥》一篇小說,究竟誰在「排斥」誰:
第一,3歲孩童為入讀名牌幼稚園而無形之中互相排擠?
第二,名牌公司「貝爾。史登」同事之間的互相排擠?
第三,社會之中,上流與中產之間的看不見競爭與排斥?
第四,在人世間互相排擠,除了上帝國土之外,曼哈頓居然不適合人居住?
難怪,美國槍擊案會是如此嚴重?因為?據統計,2017年全美槍擊死亡人數近4萬人,寫下1979年以來新高,每天有109人成為槍下亡魂。最恐怖的是,槍手混進去的地方,多是尋常不過的如:校園、嘉年華會、商場等地方,根本防不勝防?!
人間哪兒是樂土?連活地阿倫這等美國少數有深度幽默感的人,都被逼迫到牆角裡去;看著美國的災難類作品、戰爭類作品、殺人類作品及霸凌欺侮的青春作品,就是好像少了輕鬆幽默的……?
順帶一提,近來,不少美國名人有錢人捲入了賄賂長春藤聯盟學府(Ivy League)入讀名校新聞。活地阿倫似乎有先見之明,但萬料不到的是他的養女的指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