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博物館正式開幕,它以視覺文化藝術作為主題,展品亦圍繞這為主的。一如預期,首三日(即2021年11月12-14日)較難預約,之後網上預約已經回復正常且非常容易預約了。俗曰:「新屎坑,三日香」是否應驗?筆者不想談,慶幸有一年免費入場的機會,應該會多去幾趟;至於一年後收費會否人流大減,筆者反而想問:「視覺文化與藝術究竟有幾多香港人有興趣,以及有能力賞析?」
不如先這樣說好了,各位有沒有讀過Rudolf Arnheim(1904-2007)《Visual Thinking》?這一位當代視覺心理學大師,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美學家,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代表人物,曾任美國美學協會主席。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學美學建立在現代心理學的實驗基礎之上。他認為知覺是藝術思維的基礎。並由此提出了「張力」說,認為力的結構是藝術表現的基礎,而「同形」是藝術的本質。
筆者在研究院,他的多部力作《Film as Art》(1932)《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1954)、《Toward a Psychology of Art》(1966)、《Visual Thinking》(1969)、《New Essays on the Psychology of Art》都因為研究關係而有所涉獵。其中,他提出了「Seeing is Understanding」、「Visual Illiteracy」(視覺文盲?)的概念,以及利用「Visual Aids」作為教學工具,令筆者寫下了不了研究論文如:<電影對教學的啟迪> 等:http://www.weshare.hk/tokyoboy?category=58888
其實,中國古代不少已對當今所謂「視覺藝術」有相當深入的思考,一部《蘭亭集序》本身已是書法的名作,東晉人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名句:「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由此可見,中國古人一早已曉得 “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的道理,這也是古人較早了解視覺文化與藝術的真諦。而到了後來著名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在其著作〈山居賦.自注〉中正式提到了「寓目之美觀」:「塗路所經見也,則喬木茂竹,綠吟彌阜,潢波疏石,側道飛流,以為寓目之美觀。」
詩人確立了以山水為審美對象,並且通過各式各樣的詩作來從色彩、空間、遠近等方方面面的視覺審美角度來寫作、品評、審美山水,建立了中國古代視覺文化及藝術的一大高潮!
當然,中國古文字本來就是類近象形,加上書法,極有視覺文化及藝術的審美觀照。而且,早在漢代文學家傅毅 的《舞賦》亦以文字來描述了豐富多彩的舞姿,表現華屋、繡帳之裝飾,金酹、玉觴之奢華,賓客主人之沉迷,為後人了解中國古代精湛的歌舞藝術留下不可多得的文字史料。
今天,即使你看看漢代古樂府詩 《陌上桑》,你亦會看出如今天電影的效果,一句「但坐觀羅敷」,你亦會明白詩人是如何通過文字藝術來具體化視覺藝術美了!(陌上桑以羅敷的"身體視覺文學"來完成的,值得思考!)而三島由紀夫的力作<行動學入門>亦正正是關於身體文學與視覺美學的理論架構:
筆者曾到沙田文化博物館看過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的真跡---這一位法國畫家,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亦被譽為「解憂藝術」家,筆者精選了他的作品試看如下,為你也來解解憂:
Sunset on the Seine at Lavacourt, Winter Effect
Claude MonetP
女人aris, 1840 - G
以上係莫奈的力作<日出。印象>,問題係不少看作日落,究竟是日出還是日落,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