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枝與玫瑰 Gun and Rose
Fernando:The roar of guns and cannons almost made me cry
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 1887-1948》寫過《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分析日本國民的性格、文化等,令美國於二戰後如何管理日本的報告,於1946年成書。然後,不少外國人亦因此而研究日本,羅蘭。巴特(1915-1980)的《符號禪意東洋風》亦告面世。
在《孫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不過,這於筆者而言,卻不一定是戰;而是了解、明白、包容,並協調自己跟別人作出磨合,達到互惠互利,並創出多贏局面的原則!
在《周易》就說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中的「厚德載物」,跟儒家精神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可以互相參考、互為闡發的。而且,由《書經。君陳》:「有容德乃大」,以至於《管子。形勢解》:「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而下至林則徐在1839年為廣州越華書院所提的對聯:「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註;此對聯亦多次出現於不同地方,如當時總督府衙題書的堂聯) 。
如果,日本是「菊花與武士刀」;那麼,美國或許是「槍枝與玫瑰花」吧?或者,中國則是「寒梅與百川匯海」?
美國國花是Rose,電影American Beauty(1999)宣傳用的是女孩與玫瑰花;不過,隨著近年American Shootings的問題日趨嚴重,遂有了本文標題的「槍枝與玫瑰花」!
聽ABBA的Fernando,歌辭中有以下幾句頗發人深省的:「We were young and full of life and none of us prepared to die/ And I'm not ashamed to say/ The roar of guns and cannons almost made me cry」
讀過兩位作者高曼的《Denying to the Grave:Why We Ignore The Facts That Will Save Us》(《拒絕真相的人:人們為何不相信科學》),書中多次強調美國家庭擁有槍枝不但不能好好保護家人,反而會更加危害家人。比如說:年少無知而玩弄槍枝受傷者大不乏人。
玫瑰雖美,但有倒刺;槍枝似有用,但反而更加害人;加上病毒、毒品、濫藥,黃色事業泛濫但近日美國居然禁了女性墮胎權利…究竟,有什麼比生命、健康還重要?而時時刻刻活在突發槍擊之中的「誠惶誠恐」,這又是誰想要的生活?